△苏轼画像元·赵孟
华调、醴泉调、鹿港调,这些传统古调流传至今,依然生动鲜活,古意盎然。古调展开翅膀,飞跃时空,与我们相遇。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去追溯,去承接。河流的源头是清澈的。
时间只是阅读的一个入口,从中可以窥探作者的生命观和宇宙观。
第三期吟诵苏轼《定风波》,感受东坡的豪迈旷达,自在洒然。
第四期将吟诵李商隐《锦瑟》,追忆似水年华。
我们跟随鉴微女史的声音和这一期十位师友的文字,穿林打叶,历经风雨,品人生况味。
(吟诵:鉴微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学博士)
定风波
宋·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潇湘竹石图》宋·苏轼
杨福音(画家散文家)
东坡,你太明白了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
东坡取了功名,刚过三十,辞别老家,乘舟出三峡,去京城上任。三峡两岸悬崖陡峭,直插云端。东坡仰头,见那一线天上有只苍鹰在盘旋。于是顿悟,得了上面四句,说的是往事所留痕迹,不过人生偶然,何必拘泥。
于是则有唯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于是则有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于是则有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讲了一个道理,外物无情,烦恼自寻。
于是,东坡,通达。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杨雨(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在悲情主旋律的诗词世界里,苏轼总是能让我们感受到乐观向上的人生姿态,就像每次读这首《定风波》的时候,我的眼前又仿佛出现了那一幕风风雨雨的场景:那是北宋神宗元丰五年(),正值雨季,天气善变,苏轼和朋友们在去往黄州沙湖的路上遭遇突如其来的风雨,在同行皆狼狈不堪的时候,唯有苏轼从容信步在山路上。其实无论是对待自然的暴风骤雨,还是对待人生的风雨突变,苏轼总能在“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胆气中坦然走过。
而我,更喜欢的还是那句“也无风雨也无晴”。或许是因为要在逆境中勇敢坚守的教诲我们从小听得太多,反而忽略了人生在最得意风光的时候同样应该保持清醒与沉静。“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正是东坡理性人生的智慧表现:遇到风雨无需恐惧慌张,沐浴阳光也莫要得意忘形,有直面人生困境的胆量,亦不乏一帆风顺中居安思危的智识。或许这正是东坡在经历人生风雨之后想要告诉我们的心声吧。
孟昌明旧金山(美籍华裔艺术家碑学研究院院长)
且歌且行
微寒的春风拂过,雨打竹林也有三分莫名的惆怅,我且走过,一身旅人的简淡与素朴,唯心房玉洁冰清,蓑衣、竹杖、芒鞋——还有那总也磨不去的孤独与豪壮,风霜如何?烟雨也罢了。
河山冷峻地与我对峙。相看不厌最是那滚滚红尘中一滴滚烫的珠泪,且歌且行,诗人的故乡永远在生命的远方。
时间的纬度上我把诗行尽情张扬着——情感、声韵,空间的空间,休止符的休止符……
风未定,波亦未定。来也罢归也罢,晴雨风雪不过是我远足的伴侣,挥一挥衣袖,地平线是一个不断召唤的声音。
斜阳一缕,满天云蔚。惊回首,时间如线,人生如戏,依然是春夏秋冬年复一年的变奏。
奉荣梅(资深编辑长沙市作协副主席)
风雨潇潇,穿林打叶,词句之中蓄积了宋代的春寒料峭。回溯到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贬谪湖北黄州,多年的凄风苦雨犹在耳畔,宋代文人的灵魂信息留在词句里。
竹杖芒鞋,以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情状,吟啸风雨中,一种旷达之气,穿越时空。苏轼超逸的背影,越过命运的数百年风雨之后,也无风雨也无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时间给天空留下不同的场景,历史的每一个瞬间都隐藏着秘密。
命运无法给生命设定一个永恒晴好的未来,但语言有时可以给灵魂架构一个短暂的宁静栖息空间。宋代文人的诗词,像有声有形的竹林晴雨图,呈现命途多舛的文人,平静超脱的诗性人生与文化空间。
△《黄州寒食诗帖》宋·苏轼
李晓宇成都(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定风波》当与《寒食帖》对读。元丰五年三月四日,《寒食诗》作于临皋亭上。四天以后、三十里外,《定风波》作于沙湖道中。
四天两地,一个人的心境仿佛判若云泥,又仿佛若合符节。
四天前,“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四天后,“道中遇雨,已而遂晴”。
连月的积雨,穿林打叶、泥污海棠,就像乌台的囚禁、黄州的贬谪,士人的风骨哪堪一辱再辱?
然而,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阳光总在风雨后,何妨吟啸且徐行。时间会改变一切,也会冲淡一切。四天前,穷途死灰吹不起;四天后,竹杖芒鞋轻胜马。
风吹酒醒,斜照相迎,可以淡忘的是“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一任平生,无雨无晴,不能释怀的是“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欲吟《定风波》,且临《寒食帖》。
罗文亮(湖南省服装行业协会会长圣得西时尚集团董事长)
“莫听”即“听”,“即听”非“听”。自然“也无风雨也无晴”。
在这即有即无的生命状态里,诗人于骤然而至的风雨中,从容淡定、吟啸徐行;处接二连三的贬谪时,悠然自得、一任平生。
天有难测之风云,人有多变之际遇。见春和景明则喜不自胜,遇淫雨霏霏就郁郁寡欢。若如是,生命便失去真主宰,而任由外境牵引、迷失自我。
很喜欢范文正公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更崇尚阳明先生的“事上磨练、心无内外”,最赞叹的还是东坡居士“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的透脱与天真。
△《枯木怪石图》宋·苏轼
刘爵(古琴家)
东坡先生是一个禅者。何以故?他自号东坡居士啊!你看他的诗文中,无论你怎样诵读,都有如禅门大德的偈语诗文,极为洒脱,充满智慧!
禅者呢,则必然是行者,他有一种“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从容,更有一种“饥来吃饭困来眠”的当下自在。这首词里,“何妨吟啸且徐行”“一蓑烟雨任平生”几句,无不体现了他的境界。记得东坡先生曾在曹溪南华寺题有诗云:“我本修行人,三世积精炼。中间一念失,受此百年谴。抠衣礼真相,感动泪雨霰。借师锡端泉,洗我绮语砚”。诗中的修行者,在面对六祖真身“本来面目”时,泪如泉涌,由心自然生发其一生的观照、反思和忏悔。所以说,他必定是修行的禅者。
宋代还有位祖师,叫法常禅师,其临终时留下《渔父词》,其中有“一笑寥寥空万古,风瓯语,迥然银汉横天宇”“而今忘却来时路,江山暮,天涯目送飞鸿去”。法常禅师这首千古名篇和东坡先生此词中“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中体现的境界似有异曲同工之妙。那种空有不二,幻化无常、无住生心的境界,竟是完全一如啊!
谢劲波上海(伊利诺大学芝加哥分校城市规划硕士BeBeyond创始人)
苏轼写这首词的时候心情当然是一种豁然开朗、酣畅淋漓的感觉。这应该与他行走之后导致多巴胺加速分泌,和一场大雨迎头而下导致的感受突变有关。这场雨对他的同行者来说是避犹不及,对于经历了生死与贬谪的苏轼来说,可能是一个难得的情绪外放之机会,是幸事。
经历了那么多,思考了那么久,诗人早已明白也无风雨也无晴的道理,需要的就是这么一个契机,如一场突如其来的风雨,吟唱、抒发。
古人在这样的时刻能吟诗作画,而我们今天有更多的方式表达自我。来,高歌一曲!
胡玉尺武汉(武汉大学古代文学博士)
东坡的一首《定风波》,展现了诗人的旷达与执着这两个对立统一的人生观。
东坡是旷达的。词的上片写道中遇雨,一件恼人的事,在诗人笔下,却成了一种极富诗意的生命体验。下片写雨过天晴,斜阳暖照,本是值得欣喜的场景,诗人落笔,却是无悲无喜,处之淡然。
人们往往只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1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