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沙湖 >> 沙湖图片 >> 正文 >> 正文

宋代苏轼在逆境中1首词,不畏人生沉浮,笑

来源:沙湖 时间:2024/12/13
苏轼是宋朝大文学家,诗人,特别是在词的写作上成就非凡。他在词体上,大胆创新,提高了词在文学上的地位,形成独立的抒情诗词形式。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宋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浅译:三月七日,在沙湖路上遇到大雨,可是仆人们已经拿着雨具先走了,一起同行的朋友全身被雨浇透了,都觉得很狼狈,唯独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雨过天晴,于是就写了这首诗。不要听那风吹雨打树叶的声音,不妨吟着诗句和着雨声慢慢的前行。住着拐杖轻装前行像骑马那样的轻快,谁惧怕这突如其来的大雨?穿着草鞋披着蓑衣任凭雨打风吹,人生的路照样走下去。料到寒凉的春风会把我的酒意吹醒,微冷之间,却见山那边雨过天晴,斜阳已经扑面照来,温暖身心。回过头来望着走过的风雨之路,回去,风雨也好,晴天也罢,一切都顺其自然,没有什么好惊讶的。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宋神宗元丰五年开春所作。苏轼因为乌台诗案即改革变法的事情,被贬到黄州团练副使。他刚去时心中不安,连给朋友写信都不敢写的太多,还让朋友不要让别人看到信,看完后把信烧掉,生怕让人抓到把柄,再生事端。苏轼在信中说,他的弟弟苏辙也告诉他,与别人交往要谨言慎行,少管闲事。可见当时苏轼时刻提心吊胆,连散步都选择在黄昏。在这段时期,他也在不断地反省自己以前的言行,要不是自己的话太多,好大喜功,也不至于落到这种尴尬的地步。但苏轼也有对忠义道德的坚持,仍然是忧国忧民,期盼还能为朝廷和百姓尽一点绵薄之力。此诗是苏东坡在黄州的第三年,他已经摆脱了刚去时恐惧的心理,渐渐交了很多好友。一天与朋友酒后春日出游时,突然遇到风雨,可诗人毫不在意,泰然自若,吟诗缓步而行,体现出作者面对风雨的乐观主义精神。自己被贬遭遇人生那么大的挫折,都没有失去信心,遇到风雨又能怎样?“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什么也阻挡不了我前进的步伐。一切都会过去,风雨过后是绚丽的彩虹。赏析:诗词的首句渲染了暴雨风狂、众人浇得像落汤鸡的尴尬场景。第二句在风雨中照旧徐步前行又吟啸,“何妨”有一点俏皮,表现了到逆境乐观旷达的心态。第三句是写虽然是拄着竹杖,脚穿草鞋行走在泥泞的路上,但就像骑着马一样的轻松,这是一种还好的心态。也是苏轼在经历了政治上的风雨之后,对平淡的生活已经习以为常。艰难地走在风雨中,苏轼不觉得苦,反而是那么的洒脱、悠闲。发出“谁怕?”的呐喊,强调无所畏惧的态度。身披蓑衣走在烟雨中,也是指人生经历的风雨。任凭风雨吹打,面不改色,从容镇定,这也是对苏轼一生的写照。他在官场上一再受到打击,贬了几次官,晚年被流放荒远的边戎,但他在精神上没有被打垮,始终保持自己高洁的心灵。诗词的五、六两句,描写了料峭的春风带着一丝的凉意,出发时喝酒的醉意也醒了,山那边的斜阳照射,感到暖意融融,在逆境中看到了希望。这里虽然是写景,但充满了人生的哲理。最后两句是写回去之后,再看刚刚刮风下雨的地方,哪还有什么风雨,一切都好像是虚幻的影子。所以对人生的得失,不要太在意,不要太执着。苏轼用这种富有哲理的句子结尾,韵味十足,令人回味无穷。启示:人生在世,总免不了遇到挫折,有人一遇到困难就怨天尤人,吃不好,睡不着,还大发雷霆。这种折磨自己和家人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苏轼被贬在黄州,就像困在了一口废弃的枯井之中,但苏轼没有做井底之蛙,仍然对未来充满期望。他书写出一首首名扬千古的诗篇,留下中国文化涓涓的甘露,一直滋润着后人的心灵。我们今天品味着苏轼的《定风波》,对人生的哀乐、沉浮,会有一个新的感悟。我们要像苏轼那样,在苦难面前,有一种超凡旷达的胸怀,对人生追求的理想永不放弃。今日话题:你喜欢苏轼的这首诗词吗?读后有什么感受,欢迎在下方留言交流。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6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