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淋透人心的,不同滋味的七场雨
其一:伤别的雨
唐宋的人慢则步行、快则骑马。总之,很慢。因为慢,天地就变得那么的辽阔,于是,天南地北和天涯海角就变成了可以隔绝一生的距离。不断迁谪的士人更有深层的无奈。智勇如寇准,也在垂死之年贬到了雷州,聪慧如苏东坡,同样在垂死之年被贬到儋州,而雷州和儋州都是那时的“天之涯,地之角。
所以在那个时代,送别的伤感不言而喻:一不小心就成了永别。
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
作者:王维(年-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画家。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其二:充满希望的雨
唐宋处于农耕时代,士人们尤其向往“晴耕雨读”的生活,不是标榜清高、而是真正享受内心深处的安逸、所谓天人合一的和谐宁静。此时的杜甫已定居在草堂逾两年。真正过起了晴耕雨读的日子,也真正理解了农耕,感受到了春夜喜雨带来的希望和愉悦。
春夜喜雨
作者:杜甫(年—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其三:幽静的雨
古人喜欢寻幽探胜,大概也是因为那时候幽静之处良多。人类尚没有征服大自然的狂妄自大之心,人烟稀少,草木繁多。水尽其清、山尽其幽、木尽其繁。带着敬畏之心感受到的那份幽静,大异于今人。
滁州西涧
作者:韦应物(年-年),字义博,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唐朝时期大臣、藏书家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其四:清明杏花雨
总有那么一天,人在旅途中。诗人杜牧于清明时节正在赶路(或许是回家祭祖吧),遇雨正感觉困苦,心思找个地方歇脚。这时候一个牧童骑牛经过,问牧童哪里有酒家。牧童向远处一指,在满是杏花的地方隐约看得见青砖白墙的村落。风中飘摇的小黄旗应该就是酒旗子了吧。顿感无限宽慰,沿着田间小路、向着杏花村落加快了脚步。
清明
作者:杜牧(年-约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其五:参透人生、潇洒的雨
怕雨,那是不懂雨的韵味。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今湖北黄冈),三年后的一个春天他随当地友人出游遇雨,因为雨具不在,同伴吓得狼狈逃窜。我们的苏东坡苏仙,浑然不觉,偏偏在雨中自在徐行。
不知道他当时是种什么样的感受?
或者是:随你淋吧!死余之人,万般看透,区区一雨,何惧?
或者是:风来恰好听竹声,雨来正好洗尘埃。我本自天地来,随天地生,归天地去,风雨是我,我是风雨?雨来,修养一颗禅心。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作者:苏轼(年1月8日-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编者注:此处“任平生”多解为:任由一生风雨不误潇洒。根据情境不作夸大的话,似乎应解释为:任凭风雨生
其六:思绪飘渺、优美的杏花春雨
此时的陆游待任临安(杭州),应该说是千丝万绪:想平生功名多误,想世态炎凉,想“不如归去”,闲来草书几行,无聊地作作分茶的游戏,一夜间听春雨滴滴答答敲打着窗户,想一想:明天该会从深深的巷子里传来卖杏花的声音。
临安春雨初霁
作者:陆游公元年11月13日(旧历十月十七)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其七:宁静安逸的雨
最最让人感觉得到内心的宁静的就是这首诗了。雨在古诗词中多半是感伤的,而这首诗里,雨宁静得那么纯粹。我愿意某一天,也可以这样心无挂碍地静听雨声和蛙声。
约客
作者:赵师秀
(~年),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字紫芝,号灵秀,亦称灵芝,又号天乐,人称“鬼才”。南宋诗人。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其八:人生不过三场雨
蒋捷年中了进士,年南宋灭亡,可谓生不逢时。宋亡,蒋捷矜持气节,隐居起来。那么这词真的是他一生的真情总结了。少年、中年、老年,三场雨、滋味大不相同。读者请各自体会,或许都曾经身在其中或心在其中吧。
虞美人·听雨
作者:蒋捷(约~后),字胜欲,号竹山,南宋词人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分享到这里,感谢您的阅读支持。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17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