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涉及的武昌老地名:“长街”、“兰陵路”、“蛇山”、“昙华林”、“沙湖”)
湖广总督张之洞在督鄂18年间,除了建立一整套完备的近代教育体系外,还于年在武昌创办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座省级公共图书馆——“湖北图书馆”。图书馆初建时的藏书以两湖书院“南北书库”的藏书为主,另外还从上海、日本购回一批图书。图书馆初址在长街南段的兰陵街西则,今武汉市音乐学院一带,年迁入到街对面的原博文书院校舍,即今天的武昌区公安分局处。
年,湖北督军萧耀南将个人价值2万银两的股份捐作湖北图书馆作为发展基金。年北伐军攻占武汉后共产党人,钱介磐、李汉俊、章伯钧等在湖北图书馆内筹建革命文化图书馆,钱介磐、李达先后兼任两馆馆长。同年,湖北图书馆改名为“湖北省立图书馆”。
民国初年坐落在兰陵街上的湖北省立图书馆年二月,因原馆址不能满足图书馆发展要求,“湖北省政府”决定筹建新馆,经过多方勘查,最后选定武昌蛇山抱冰堂东侧的夏斗寅公馆地皮作为新馆馆址。“湖北省政府”用昙华林东路学堂西边的一块平方米的地皮与夏斗寅公馆平方米的地皮交换,并按公共土地每平米8元,私地每平米40元的价格计价,其中差额3万余元夏斗寅没有要。图书馆的建设由李书城、沈祖荣、谈锡恩等负责,设计师,是缪恩钊。缪恩钊。毕业于清华大学,后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土木工程系留学,与武汉大学的总设计师、美国人开尔斯是麻省理工学院的同窗好友。更为巧合的是同一时间,两个人一个是武汉大学的总设计师,一个是湖北省立图书馆的设计师。因此,缪恩钊在设计图书馆时吸收了武汉大学的建筑设计的许多元素,使省立图书馆与武大图书馆遥相呼应,仿佛兄弟建筑,同为中西合璧的佳作。图书馆的建筑工程由袁瑞泰营造厂承建。年十月一日,新馆奠基。年七月,新馆落成。
年落成的湖北省立图书馆(图片来源百度·图片)新落成的湖北省立图书馆坐北朝南,背依蛇山,面朝武珞路,建筑面积平方米。该馆平面为凸字形,外形为中国古典宫殿式结构,中部三开间凸出为主楼,前廊有4根2层楼高的圆柱,顶层为歇山碧瓦,分檐翘角,下有斗拱,四周的横梁与墙面上饰有祥云、飞龙、凤凰等精美的雕塑图案,在碧瓦上屹立着仙人走兽,檐下书“东壁灵光”匾额,极具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同时又吸收一些西洋建筑的元素。书库为木门钢窗,书架也是全钢结构,全部由德国进口,至今80多年仍然毫不变形,坚固如初。室内有恒温恒湿设备,利于图书保存。可是还不等图书馆开始使用,抗战就全面爆发了。
年,南京失守后,国民政府迁到武汉,武汉成为战时首都,当时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就设在刚落成不久的湖北省立图书馆内。军委会下设办公厅、军事处、总务处、秘书处、高级参谋室及机要室等6个核心机构。这时的湖北省立图书馆实际上成为全国抗战军事指挥中心。
年武汉沦陷前,图书馆将重要图书典籍都搬迁至湖北恩施秭归,只留下的普通书刊8万余册。年8月,湖北省立图书馆迁回武昌原址,更名为“湖北武昌图书馆”,并开放了临时阅览室。年1月图书馆正式对外开放,当时共计有图书16万册,原崇文书局木雕刻版片3万余件。
年,中南局在原馆基础上成立“中南图书馆”,属中南局文化部领导。年,由湖北省文化局接管,改为“湖北省图书馆”。年新建馆舍平方米,年建成10层书库大楼。年,湖北省图书馆搬迁到武汉市政府在武昌沙湖边耗资5亿多元建设的新馆。
年新建的湖北省图书馆(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年的45年间,湖北省立图书馆累计藏书总数不过20万册,既无系统,也不完备。至年,湖北省图书馆藏书总册数已达万余册(件),其中古籍46万余册,数字资源总量共TB。被定为国家“一级图书馆”,年入选首批国家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年5月3日,国务院将“湖北省立图书馆旧址”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作者简介
刘翔,祖居武昌大堤口,年4月生于武昌宜孝巷。三岁上候补街郎家巷幼儿园,七岁进候补街小学,13岁分配到粮道街武汉市第33中学上初中。年留校任教师,年任文华中学校长。年调三道街武昌区教委任副主任。年调司门口武昌区人民政府任办公室副主任。年在中山路被选为武昌区政协副主席。年退休住积玉桥。年主编《武昌老地名·街巷地名篇》、《武昌老地名·人文地名篇》。一个生在武昌,学在武昌,工作在武昌,退休养老在武昌的老武昌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4404.html